期刊封面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守护生命方舟的“急先锋”
这里是没有硝烟与枪声的特殊战场,每时每刻都上演着医护人员与死神的生命搏杀;这里有动容的温情,充满信任与温暖,每分每秒都传递着爱与责任的讯息……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你能看见人间百态,感叹于人情冷暖、生离死别,更感动于医护人员的敬业、专业与坚守,他们是一群守护生命方舟的“急先锋”,时刻绷紧着一根弦,常年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用精湛的医术和一流的服务换来95%以上的抢救成功率,让患者远离生命红线。
筚路蓝缕 开辟沅澧急救医学新天地
“我们的愿景是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湘西北急诊急救中心”,谈及未来发展,常德一医急诊科主任覃双全神采奕奕,自豪地介绍着科室的人才队伍、先进设备等;“你看到的每一位医生、护士,见到的每一间诊室、每一台设备,都来之不易,常德一医急诊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全程都在,见证着它的成长”,回忆起急诊科从孕育诞生到发展壮大所走过的艰难历程,覃双全又百感交集。
1986年,常德一医成立“急诊室”,在1992年卫生部要求二、三级医院设立急诊室的时代背景下,常德一医已然走在全国前列。未知意味着探索,探索便有各种险阻,建科后,常德一医急诊科从各科室抽调医护精英组建团队,然而科室定位、发展理念、场地设备、人才培养等问题,让这个新生的“婴儿科室”成长颇为艰难,其中阻碍发展最大的“瓶颈”则是人才。
急诊科对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高,需要他们对急症反应迅速、判断准确、抢救及时;对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要求高,面对紧急复杂的环境,他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病情,相对其它专科医护,更容易受到来自患者、家属的不公平对待;对医护人员体力和心理素质要求高,脏、累、忙,风险高,压力大。
高强度的工作及心理压力,造成急诊科长期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的局面,“我以前是普通外科医生,在急诊科工作二十多年了,对普通外科虽有不舍,但没有后悔,看到一个个的患者在危急情况下转危为安,急诊这份职业的光荣只能自己体会。”覃双全感叹,常德一医人有一种迎难而上、舍我其谁的精神,即便急诊科难以留住人才是全国医院的普遍情况,在常德一医还是有这样一群人,怀揣着急诊情怀,在这个岗位上奉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全国急诊科发展的“1.0”和“2.0”时代,常德一医急诊科逆势上扬,在急诊医学科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绩,是省内最早不依赖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的急诊科、最早成立急诊监护室的急诊科、最早专职急诊医生全部固定的急诊科、最早独立开展床旁血液灌流治疗急性中毒的急诊科、最早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互动的急诊科。
不断求索 危急时刻方显忠诚担当
成立34年来,常德一医急诊在医、教、研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备设施一流、技术力量雄厚的急诊科。每年接诊患者约6万至8万人次,其中危重病人5000多人次,收入住院患者近人次、占全部住院患者的近1/4,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95%以上。科室设有内外科诊室、绿色通道诊室、动物咬伤诊室、抢救室、复苏室、留观病区和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有急诊心电图、超声、放射、化验室、药房以及急诊挂号收费等辅助功能区与之相配套,是湘西北地区就诊条件最好、设备设施最为先进齐全、技术力量最为雄厚、诊疗条件最为优越的急救科。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人才依旧是急诊科发展的核心,目前,发展壮大的常德一医急诊有医护人员72人,不乏覃双全、刘笋、胡仁德、郑孝国、王章勇、但勇、曾景亭、李飞、张永强、曾宪华、宋华强、张春阳等优秀的高年资医生扎根于此,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还有伍南臻、朱首珍、杨育慧、刘冬梅、蒋学英、李海霞等护理专家,张开天使双翼守护一方健康。常德一医急诊科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其中,科主任覃双全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急诊和创伤休克中心访问学习;副主任刘笋参加了“美国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培训”并获得国际认证的证书,在医院“AHA培训中心”担任培训导师;科室还有29人获得AHA培训合格证书、专科护士13名,多名医护人员先后到国内外一流医院进修急诊和ICU,是一个训练有素、业务精湛的急诊急救专业团队。
文章来源:《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hkhtyxzz.cn/zonghexinwen/2020/101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