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一张超高龄失独女性再生育的关爱处方
背 景
生育是人类的固有属性,也是人类繁衍的基本需求,子孙后代更是每个家庭的精神寄托。因此,传宗接代对于每个家庭乃至人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及医疗水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劣势,为了更好地减少人口负担并提倡优生优育,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并于1982年被正式纳入我国基本国策1。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科技飞速发展,人均寿命延长,我国逐步进入到老龄化时代。与此同时,2015年“二孩”政策全面开放,我国也同时迈入了高龄、甚至是超高龄的生育时代2。
另一方面,由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显得弥足珍贵,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独生子女的突然离世则是对家庭的一次重大打击,随之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失独”。失独女性是痛苦的,失独家庭是不幸的。有人无法走出阴影,郁郁寡欢;有人走出阴霾,勇敢面对。然而,当超高龄女性遇上失独又选择再生育时,将会引发医疗、社会、人文等一系列问题,发人深思。
超高龄失独女性再生育可能引发医疗及社会问题
超高龄女性再次妊娠临床风险高
据我国《高龄女性妊娠前、妊娠期及分娩期管理专家共识(2019)》指出,超过35周岁分娩孕妇称为高龄孕产妇(Advanced Maternal Age, AMA)3。我国卫生监管部门曾预测,近3年我国高龄孕产妇每年将达到三百万例以上3。在高龄孕产妇中,曾有专家建议将超过40周岁分娩的孕妇称为超高龄孕产妇(Very Advanced Maternal Age, VAMA)4,这一类孕产妇的生育风险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全国各地许多关于超高龄孕产妇分娩的新闻报道涌现,年龄最高者甚至达到了67岁5。但是,超高龄孕产妇承受的妊娠负担及医生对其进行妊娠期管理的难度都是巨大的。
从临床上来说,年龄是评估妊娠风险的独立指标,在上海市孕产妇风险预警评估系统6,即五色分级方法中,超过35周岁的孕产妇归为黄色,处于一般风险;超过40周岁的孕产妇则评估为橙色,处于中等风险。而且,研究发现,年龄也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畸形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妊娠过程对于母体本身即为一次强烈的应激,超高龄孕产妇本身体质就相对较弱,其罹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时3,疾病往往较重,所需投入的医疗物质成本过高、医疗保障团队人力配置过多,进而导致医疗资源可能存在分配不合理现象。
不仅如此,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及剖宫产技术的普及,很多女性为了免遭长时间的分娩之痛,毅然选择了剖宫产,我国也因此步入了剖宫产后疤痕子宫时代,这也是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必然产物。面对疤痕子宫,临床医生也面临挑战。《人间世》是一部以医疗机构为拍摄原点,通过捕捉真实案例,聚焦医疗,展现人间世态的新闻纪录片。2019年《人间世》第二季第二集《生日》的三个故事主要聚焦在女性生育。其中一位主人公林某曾与前夫行剖宫产生育一孩,后家庭不合,林某与前夫离婚。数年后,她与现任丈夫相爱结婚,已近40岁的她为了能给男方传宗接代,毅然选择再次生育。但不幸的是林某妊娠后,其胎盘覆盖于原剖宫产切口处形成凶险性前置胎盘7,极易在分娩期前后出现严重的难治性出血,将危及生命。在林某分娩过程中,胎盘植入子宫疤痕,出现了大出血,累计失血10 000毫升,相当于人体总血容量的2至3倍。经过抢救,母子两人的性命保住了,但林某的子宫被切除了。
子女成长环境的健康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曾收治过一位55岁、通过人工试管受孕双胎的患者孙某,她的故事更令人痛心。她曾育有一子,20岁时因车祸离世。随后,夫妻双方领养了一个女孩,可天意弄人,女孩10岁时罹患白血病不治身亡。此时的孙某已年过半百,但她勇敢地鼓起勇气,再求生育之路。因年龄过大,国内已无法进行人工受孕,夫妻俩最终到泰国成功接受试管婴儿技术,但孕晚期孙某出现重度子痫前期伴随大量胸腹水,最终不得已于孕32周时分娩。由于超高龄引发的妊娠并发症及妊娠合并症较多且重,胎儿有较大的早产机率,分娩后需入住新生儿监护室进行治疗,不仅如此,早产儿的脏器发育不良诱发的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均可危及生命,甚至造成人财两空。即便孩子成功度过难关,他们是否又能得到健康的成长环境?
众所周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但是比起分娩,子女的抚养更是一项重要且长久的义务。陪伴,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呵护与照顾,除了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外,更要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得不说,超高龄女性的身体素质、精力明显不及年轻女性,如果像孙某一样,因妊娠落下慢性高血压,照顾孩子更是力不从心。不仅如此,当孩子可行弱冠之礼,初长成人之时,父母已年过花甲、年近古稀,他们能否继续供养孩子接受大学教育直至工作?
文章来源:《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hkhtyxzz.cn/qikandaodu/2021/0413/1171.html
上一篇:爱的旅游创造医学奇迹
下一篇:解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