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对孙中山革命时间的一点质疑
历史教学内容中有一则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余致力于中国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逝世时间是1925年3月12日,而大家普遍认为他的革命道路是从1894年11月建立兴中会开始的,前后仅31年,怎么能说是“四十年”呢?难道是当时历史资料记述有误吗?
然而,在当时的资料里面基本上都是40年的说法,遗嘱原文确实是“余致力于中国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中国国民党接受〈总理遗嘱〉宣言》中也有“我总理抱此伟大之主义,努力奋斗者四十年”之说。革命导师李大钊在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中也有“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揭民族大义,决然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红色红旌,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诚然为人间留正气”。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40年的时间还是确切的,不是资料错误。要想理解这个时间,就必须对《国事遗嘱》(孙中山遗嘱)做出两点解释:一是孙中山的“余致力于中国革命”的“致力于”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把力量用在某个方面”,而不是从事于某项工作。二是“余致力于中国革命凡四十年”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孙中山在中国革命方面努力了40年。那么,孙中山在中国革命方面做出努力开始于何时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早期活动。
孙中山,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生而为贫苦之农家子”,“早知稼穑之艰难”。自幼就向往农民起义,敬慕人民英雄。1882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学习期间,开始接受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再加上这时夏威夷人民为反抗美国斗争而提出“夏威夷是夏威夷人民的夏威夷”的口号,使孙中山萌发了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恢复汉族江山的意识,同时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想。1883年,孙中山在离开檀香山的回国途中,向乘客介绍西方国家的社会状况,宣传革命主张。在家乡,他对现实越来越不满,经常向同村父老乡亲介绍他的海外见闻,揭露中国皇帝和官吏的反动腐朽本质。1886年,孙中山返回香港,毅然开始学医,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次年2月再入西医学院,开始了由“医人”到“医国”,并走上推翻清政府、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
1886年4月,孙中山开始学医,这是他从思想上认识到要救国救民,并把理论转变为行动的开端,是他致力于中国革命的开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医的目的来看,孙中山学医是其在深刻了解清政府腐败的情况下,感受到“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决心通过“医人生涯”,进而从事“医国事业”。这是孙中山自幼向往农民起义、敬慕人民英雄的实际行动,再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他立志要继承洪秀全的反清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当前的社会局面。
第二,从学医的促进因素来看,孙中山学医是在1886年4月从檀香山返回香港之后。1885年孙中山第二次去檀香山正赶上夏威夷人民反美斗争高潮。一个弱小民族,在美帝国主义面前毫不示弱,坚持斗争,这种精神极大鼓舞了孙中山,他决心奋起反清,学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定。
第三,从学医的背景来看,孙中山学医是由于受到中法战争的强烈刺激,于是下决心倾覆清廷。1884年8月,法国军舰进攻台湾、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激怒了国内广大人民,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地的人民群众纷纷奋起,香港民众举行了罢工、罢市。这使孙中山看到中国人民在觉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高涨,这极大鼓舞了他的革命勇气。在中法战争中中国战胜,但李鸿章却乘胜求和,签订了《中法新约》,使中国西南门户洞开。这使孙中山更加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下决心要推翻它。“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觉倾覆清廷、创建民国”。可以看出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孙中山就有了推翻清廷的决心。
第四,从学医过程中的活动来看,孙中山学医是在为革命蓄积力量。他在西医学院读书时,利用课外时间大量阅读了历史、地理、农业等方面书籍,利用一切时间和条件结交朋友,这些朋友中有郑士良、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他们后来成为孙中山联合会党,壮大革命力量,进行革命活动的得力助手和核心人物。“每于学课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可以说,学医是孙中山在为以后真正的革命做准备。
文章来源:《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hkhtyxzz.cn/qikandaodu/2020/1020/607.html
上一篇:商业性质下克隆式整容的法律研究
下一篇:初为育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