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在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引入航天重力生理学内容的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明初清末、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90年代四个阶段的洗礼及本世纪15年来的迅猛发展,当前已逐渐趋于成熟;在此过程中运动科学学科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在理论和实践各方面全方位进行着科学的整合[1]。期间诞生了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社会人文学,体育教育学训练学等主干学科,同时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诞生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学、运动管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学科。或许随着运动科学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还会产生运动重力生理学或航天运动医学等新的交叉学科。在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引入航天重力生理学,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再诞生一个名为“航天运动生理学”或“运动与重力生理学”的新生学科。因此,我们联合了第四军医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事运动生理学和重力生理学教学与研究的相关教授、博士组成了跨学科的校际教学团队,提出在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引入航天重力生理学内容的构想以促进学科融合,同时为运动科学与航天医学的改革发展提供新的思路[2-5]。
1 运动生理学与航天重力生理学学科融合的意义
1.1 运动生理学与航天重力生理学融合的学科需求
载人航天飞行过程中航天员长期暴露于微重力环境会造成立位耐力不良、运动能力下降、心血管机能失调、肌肉萎缩、骨质丢失等一系列不良反应。而这些变化恰好与运动员停训或普通人老龄化的去适应过程相类似,即航天失重生理效应与地面运动锻炼生理效应正好相反。运动生理学与航天重力生理学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已被西方国家学术界所重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团队已从事失重生理效应研究十余年,美国相关大学的运动科学团队也已介入航天失重的研究。当前国际空间站上工作的航天员均采用运动锻炼对抗失重引发的不良生理效应,但指导他们的是医生而不是运动专家[6]。因此,为更好地解决航天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更多的运动科学专家必须参与进航天失重生理的研究当中,而作为运动科学核心学科的运动生理学与航天医学核心学科的航天重力生理学的学科融合自然成为一种必然。运动生理学与航天重力生理学的学科融合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为载人航天事业培养更适合的运动专业人才。
1.2 运动生理学课程引入航天重力生理学内容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运动生理学属于人体科学领域,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身体活动和运动过程中及在运动锻炼的影响下人体结构和机能的变化规律。运动生理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状态及动态环境下的生理功能特点,主要从基础生理和运动科学两个方面对正常人体功能特点予以介绍。欧美国家通常在学习运动生理学课程之前,学生需要先行选修基础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等课程。在中国国内运动生理学课程一般也在运动解剖学课程学习之后开设,但通常将基础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前半学期先分系统进行运动生理学的基础部分的教学,后半学期再分专题进行运动生理学的应用部分的教学。在基础部分教学过程中,需要讲解的生理系统包括:骨骼肌、血液、循环机能、呼吸机能、泌尿机能、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等。这部分的教学,一般先进行基础生理学内容的讲授,之后再讲解该系统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一个系统接一个系统的讲授,直至所有生理系统的讲授结束后,再进行运动生理学应用专题的教学。而运动生理学应用部分涉及的专题包括: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评定、特殊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运动生理负荷的检测与调控、肥胖与体重控制等。
(2)运动生理学课程引入航天重力生理学内容的可行性
运动生理学与航天重力生理学同属人体科学领域,均为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且同为应用生理学范畴。学科的同源性决定了相关内容的相关及相通。在基础生理学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对基本的人体生理规律及一般生理学概念已经初步掌握,而且对人体生理机能在运动过程中的反应和运动训练后的适应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为航天重力生理学奠定了所需的人体生理学理论基础。因此在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基础生理教学结束之后,应用运动生理学内容教学开始之前,引入航天重力生理学内容的教学完全可行。
文章来源:《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hkhtyxzz.cn/qikandaodu/2020/0724/392.html
上一篇:大学城:独乐众乐趣满园
下一篇:动物航天员X档案